非遗中国:冀中笙管乐

新浪文化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冀中笙管乐流传于冀中平原,即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一线以北近三十个县市的传统鼓吹乐品种,当地民间俗称“音乐会”。因主要用管子领奏、笙等和奏,故又称“笙管乐”,另有云锣、笛及击奏类乐器鼓、铙、钹、铛铛等。乐曲分套曲、小曲及独立成套的打击乐三类。“笙管乐”遍布整个冀中平原,各地农民以村为单位,借乐结会,在本地祭祀、礼仪、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演奏传承。

冀中管乐原有“北乐会”、 “南乐会”两种演奏形式。“
北乐全“乐队编制八至十人,主奏乐器管子的管身较细,音量较小,发音柔和,演奏风格古朴端庄,速度缓慢,比较典雅。管乐器有管子、曲笛、笙;拉弦乐器有龙头胡,打击乐器有鼓、小钹、三锣、铛铛。冀中管乐是以管子主奏为其主要特点,由于管子的形制不同,而产生多种乐队组合形制。冀中管子有大管三种。常见的演奏形式有以大管、管、小管分别主奏;大管与小管对奏等多种。
“南乐会”管乐器有管子(四至八人不等)、海笛(二至四人)、海椎(俗称“喇嘛号”,一至二人)、笙(四至六个高音笙);拉弦乐器有龙头胡、京二胡;弹弦乐器有秦琴(日前很少用),打击乐器存鼓(或板鼓、简板)、小钹、铛铛、手鼓、大铙、大钹。“南乐会”乐队编制往往在十人以上,主奏乐器管子的管身较粗,除一支管子为主管外,还配有多支付管,因此,吹奏起来,声音洪亮,旋律多变化,演奏风格活泼风趣,速度较快,比较热烈。近几十年来,“南乐会”逐少盛行,广为流传,成为冀中管乐的代表。
冀中管乐的演奏者全部是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民,除农忙季节小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聚集起来演奏。除自娱外,有时也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的仪礼演奏。特别是每年的灯节(正月十五)前后,更是吹歌会的活动高峰,各村吹歌会都要受聘到邻近的友好村庄夫“串村”,一路不停地演奏,乐队一进村则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冀中管乐管子常用的演奏技巧有:颤音、滑音、垫音、溜音、双打音、上(下)跨五音、打跨五音、花舌音、齿音、涮音等。
冀中管乐代表性的乐曲有《放驴》、《小二番》、《大二番》、《万年欢》、《集贤宾》、《哈哈腔》、《双黄莺》、《豆叶黄》、《脱布衫》、《斗鹌鹑》、《八仙庆寿》等。
霸州胜芳镇南音乐会于清末开始兼收高腔、昆曲,成为镇内“两下锅”的最大音乐社团。新中国成立后昆曲逐渐淡出,但至今乐手们仍能吹奏昆腔。在当地众多音乐会中,幡旗、角灯、鼓架、茶挑等构成的宏大阵形成为镇南音乐会的特色。胜芳镇南音乐会的演出仪式、阵形及具有独特风格的相关器物都是佛教音乐在民间的真实遗存,也是认识研究古典佛教音乐及当地民俗民风的重要资料。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冀中笙管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