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文化

清华大学常江:游走于不同文化之间的青年学者

新浪文化

关注

原标题:清华大学常江:游走于不同文化之间的青年学者

随着中国日益深入地参与全球事务,一些拥有国际化视野的中国青年学者走向国际舞台,开始在西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其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常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我们对常江进行采访的时候,他正要动身去欧洲国家卢森堡参与国际电信联盟组织的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在超过20位应邀参会的学者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中国学者。而在这之后,他又将赴德国参加一个跨文化传播方面的研讨会。

常江表示,丰富的海外学习及工作经历使自己更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更珍惜文化交流的机缘与价值。“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全球化时代,知识分子应当扮演好文化使者的角色。”常江说。

作为一位中国青年学者,常江的成长经历既有典型性,也有特殊性。2001年,他以吉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国顶尖的大学北京大学,后又在另一所顶尖大学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相继在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执教。在素以选拔严格著称的高考制度中脱颖而出,是包括常江在内的很多优秀的中国青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所必须要通过的考验。后来,借助不同的机会,他相继在丹麦、美国、瑞士等欧美国家学习和工作,拓展了国际视野,也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

近年来,在中国大学的国际化转型过程中,如常江这样拥有扎实的学术根基、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国际视野的青年学者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过去两年里,常江相继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以主要作者身份发表6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力。2016年,他曾被某权威学术评价机构评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人文社科青年学者”。

在常江看来,无论广泛参与国际学术共同体,还是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都是知识分子弥合文化差异、构建文化共识的手段。“我不知道世界上是不是存在绝对的标准,但在文化领域,中国的也完全可以是世界的,世界的也完全可以是中国的。”常江说。

作为传播学领域的知名青年学者,常江主要关注中国当代的媒介文化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里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他探讨中国“数字女性主义”的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文化研究领域两本顶级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上。在他看来,文化和制度可以有差异,但人的价值和身份却是全人类共通的。“通过钻研这些问题,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化间的误解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在很多时候,它都源于我们对‘我是谁’和‘你是谁’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常江说。

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在成为全世界学生的热门留学地点。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来中国留学,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顶级学府更是海外学生青睐的留学目的地。

作为清华大学副教授并为国际学生开设全英文课程的常江表示自己十分欢迎这样的潮流:“文化交流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在全球化的今天,清华大学的校园就是一个小世界。只要你拥有开放包容的胸襟,就能在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中找到乐趣。”此外,常江还表示,自己一直十分鼓励在校大学生利用各种平台和机会广泛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常江表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只有对不同的价值观有全面的了解,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才是健全的。”他更愿意将自己在国际学术领域产生的影响力视为时代的馈赠。“傲慢与偏见的根源其实是无知,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扮演好沟通文化的知识架桥工,而现在是践行这一使命最好的时候。”常江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