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国:蒙古族安代舞

新浪文化
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

蒙古族安代舞
关于安代舞的起源众多,大约有三十余种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认为安代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之意。当时,在库伦等地流行的安代有"阿达安代"、"乌日嘎安代"等12种。
有关"安代"的起源,发祥地及形成年代,由于缺乏史料可考。《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松茂树而舞","踏出没肘之蹊,没膝之尘埃"。

蒙古族安代舞
关于安代的起源,也有些学者从民间传说中去探求。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特别是被誉为"安代之乡"的哲里木盟库伦旗,确实流传着大量有关"安代"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安代"的起源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安代舞的风格独特。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
安代舞的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的一个特点是手的动作突出。在每年的秋收季节,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连续七天,甚至二十一天,最长达四十九天。舞者数目不定,最少十几个人,多达几百个人。跳安代舞的场所是宽敞的平地,翻土三尺,铺上马粪或草,再用湿土盖硬,所以有很好的弹性。场中央埋一空碗,上面架起座车轴,轴顶用布盖紧。传统安代舞中常以歌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征。安代舞的动作,舒缓和节奏融为一体,跳到高潮时使人们的朝气大发、产生雄伟的姿态。从而有死尔复活般的魅力。"踏步"、"跺脚"、"甩巾"及自定围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步伐。在安代舞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人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舞与歌,舞蹈与说唱有机的结合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

蒙古族安代舞
音乐
安代的音乐曲调风格独特,有强烈的感染力,便于歌手根据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安代的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那些才思敏捷、善于辞令的歌手可以尽情地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抒发情感,或赞美,或嘲讽,或嘻笑怒骂,不拘一格。
安代舞传承现状较为严峻。传统的"安代"从艺术角度来看,是一种以唱为主,伴之以舞蹈动作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当进入六十年代以后,"安代"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随着舞蹈事业的发展繁荣,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时的"安代"按舞蹈运动规律,增加了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吸腿、腾空蜷曲、左右旋转、甩绸蹲跺、双臂轮绸等高难动作。舞蹈语汇新颖丰富,具备了稳、准、敏(速度)、洁、轻、柔、健、韵、美、情等审美特征。被各种形式、内容的歌、舞等表演艺术普遍应用,成为比较完善的,能表现传统,戏剧,心理结构式作品的舞踏艺术。

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经过众多艺术家的努力,逐渐由民间艺术发展成舞台艺术,不断地在城乡落户,成为庆典宴席,接见奉送时不可缺少的内容。
安代舞具有独特的传承意义。近四百年来,安代舞以其浓郁的"民间本色"和"癫狂之舞"的特征而备受蒙古族人民喜爱,渐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宗教仪礼和"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据库伦史料记载,单场安代最长持续时间竟达四十多天,其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堪称中国民间舞之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库伦旗全面开展了安代舞的发掘、整理工作。1958年,安代民间老艺人额尔敦巴拉在北京表演安代,引起轰动。如今,安代舞已成为蒙古民族最为耀眼的文化标识。1996年,内蒙古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安代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蒙古民族艺术形式。安代舞逐渐发展为以舞蹈为主,舞蹈动作也由三四个发展到二十多个。 由于文化形态的变迁,安代舞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空间日益受到限制,舞种延续受到极大威胁,急需整理和抢救。

蒙古族安代舞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