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国:禾楼舞

新浪文化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禾楼舞是云浮市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源于中原神农氏的神话传说,是一种传统民俗文艺娱乐节目,主要流传于南江流域地区的郁南县连滩镇一带。禾楼舞是古时百越乌浒族人(壮族祖先)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舞蹈,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审美价值。

禾楼舞
禾楼舞的发源地连滩是岭南古代原著民居住地,这些民族在夏商时期被称为荆蛮或者蛮夷,至周代则有越、扬越、南越等称谓。春秋时期,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胜,尽取吴越之地。一部分越人流散到岭南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才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据学者考证,禾楼舞起源于汉代居住在南江流域的越族乌浒人,经过汉、晋、隋、唐时代的交通大动脉南江,越过并不高的山界传到高州、化州、台山、阳江、郁南等地,是原始巫文化流变与傩文化结合的产物。
禾楼舞是一个长期积累,从多方面借鉴、升华、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它的乐曲舞蹈与远古葛天氏之乐相仿。从“禾楼舞”的整套歌舞来看,它反映的是一种人神之间的微妙关系,人神既有矛盾也有缓解,总体思想是趋向和谐的。

禾楼舞
禾楼舞的演出一般都是在丰收以后,人们跳舞为了酬神,便有了从请神到送神的完整过程,送神以后还有上楼台、调雨、倒禾楼三节,这也是禾楼舞相比较于其他傩戏的独特之处。此外,禾楼舞本身也带有极强的观赏性,儒释道三教的渗入,并与中国神话和民间文化相互渗透,进一步巩固了影响力;而禾楼舞也逐渐由原来的以酬神、娱神向娱人演进。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的禾楼舞虽然也是远古傩戏的一支,但是相对于其他地方的傩戏,受三教神话影响并不大。
可以说,禾楼舞的发展,经历了从畏神到敬神、从娱神到娱人、从神话化到艺术化的进程,其间不断吸收了各种中国神话传说、民间说唱,这极大丰富了傩祭的内容,尤其是这之中神的“人化”,使得娱人成分不断增强。

禾楼舞
禾楼舞唱腔独特,节奏感强,能随着舞者的感情变化而起伏,优美明快,词句流畅押韵,曲调生动悦耳,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禾楼舞者戴面罩,头顶蓑帽,足蹬麻鞋,身穿黑衣,一幅少数民族装束,手持火把围绕火堆亦歌亦舞,而看者围着温暖火堆在河滩竹林边观赏,在古朴而悠扬的音符下,沉醉而不能自拔。
禾楼舞舞者的面具多是滑稽可笑、古朴幼稚的,不以现实人模为依据,这种自由任意的娱人与滑稽性审美追求显然是内在统一的,它所表达出的象征美感体现了南江人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的精神,吸引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群体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群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斗志,它是南江人群体意识的象征,洋溢着一种浪漫主义情怀。
2008年6月7日广东省郁南县申报的禾楼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