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文化

非遗中国:木洞山歌

新浪文化

关注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木洞山歌是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传统山歌歌种,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源远流长,随着劳动人民在生产、农事活动中,以歌声伴随着农事劳动和生活,有被称为庄稼歌或庄稼人的歌的禾籁;有把生活中的正常现象颠倒演唱,逗乐取笑的神歌;有用对歌形式演唱的盘歌;有在劳动过程中统一节奏,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的劳动号子;有在民间礼俗和祀典仪式中演唱的民俗歌;还有各种小调以及伴随玩龙灯、舞狮子、打莲箫、划彩船、赛龙舟等边舞边唱的舞歌等。

过去,木洞人民除在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中演唱山歌外,还举办一些传统聚会,如薅秧歌会、婚嫁歌会、丧葬歌会、闹春歌会、打谷歌会、榨菜歌会、螃蟹歌会、摸鱼歌会、牧牛歌会、童子歌会等。

巴南区文化部门搜集整理的木洞山歌的曲歌和歌谣己有上千首,其中较为流行的有:薅秧季节唱的“打薅歌”;秋收季节唱的“打谷赛歌”;打渔人家唱的“摸鱼歌会”、“螃蟹歌会”;放牛牧童唱的“坡上赛歌”;婚礼上唱的“闹房歌会” 等等。

这些山歌具有巴渝特色和乡土气息,反映了广大农村群众在劳动、生活、爱情中的勤劳、智慧、喜悦、风趣和幽默。在唱法上形式也多样,有独唱、多人合唱,还有歌手用食指夹在舌头上发出呜呜的哨声,与另一位歌手的山歌声相合的。山歌有的每七字句唱到第二节时,一般在第四字处便将声音骤然提高达数分钟之久,随后歌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后才拖起尾音。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大部分山歌失去了发展的基础,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谢世,传承出现断裂,木洞山歌面临濒危境地。抢救、保护木洞山歌,不仅可以丰富巴渝民歌艺术,而且也将促进中国民歌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2006年5月20日,木洞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