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文化

非遗中国: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新浪文化

关注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勒勒车历史悠久,其起源已经无法考证,通过汉代古籍的记载,可知秦汉之际,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人就已经掌握了造车的技术。

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到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区的鲜卑、柔然、铁勒等民族,其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

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很多,比较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

辽代时期,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他们制造的车广泛应用于游牧生活中。凿刻在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山崖上有多幅车子的岩画。

勒勒车制作的原则本是就地取材、制作简单、拆装方便,从技术上来说,勒勒车的制作工艺并不太繁杂。

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载重数乃至数百千克,用牛拉、马拉、骆驼拉都行。

由于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勒勒车的车轮高大,这样制作的勒勒车轻便灵活,辕条短、轱辘大,不易倾倒,驾驭起来精干得手。在交通不发达的沼泽、草地、荒滩上自如地前进,很适应当地的山岭沟壑地形。

制作勒勒车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这些树多生长在牧区的山岳地带。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多用桦木做成,也有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制成的。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车体又轻,着水受潮不易变形,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

制作勒勒车整体不用铁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修理。

勒勒车作为蒙古族文明的一个代表,在蒙古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无法估量的挖掘开发价值。从勒勒车的装饰价值来说,在室内,以蒙古文化为基调的装饰中,勒勒车的任何结构都能作为一种标志性的点缀,况且,它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在室外,把本色型勒勒车停放在一个恰当位置,那么,它就是游牧文化的典型标志,蒙古风情的具体展示,如果在车上栓上牛或马,旁边又栓上一只家狗,那就是蒙古民族文化生动自然的美景。勒勒车作为蒙古人独特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广场景观中运用勒勒车,能使人们目睹这一古老文明产物的风采,同时也体现蒙古族文化特点。勒勒车强烈地反映了蒙古族文化魅力,与广场整体呼应,讲述着源源流长的民族文化与历史。

国家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