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文化

香港“阿富汗古文物”特展

新浪文化

关注

原标题:展评 | 香港“阿富汗古文物”特展

“尘封璀璨——阿富汗古文物”特展

香港历史博物馆,2019.11.06-2020.02.10

代表着20世纪阿富汗考古发掘成果的阿富汗珍宝文物,第九站,来到了香港。

在内地展出超过两年的这批文物,不变的展品已经让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文物“浴火重光”的传奇感人故事,文物本身的“神秘”,文物所承载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信息,文物背后东西方的文明交流信息,也在过去故宫、敦煌、成都、郑州、深圳南山、长沙、清华、南京各站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展陈方式进行着展示。

一直以为香港站只是延续了阿富汗特展送别的节奏。然而,香港历史博物馆给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五个展厅、进门前的历史背景大屏视频和四段配合后四个展厅的大屏视频、两段文物介绍动画、19个文物360度的触摸屏,辅以大量的装置动画、大量的原址照片,共同对阿富汗特展进行深度介绍。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阿富汗特展是中国各展中科技含量最高,同时展陈对普通观众最友好的一次。

中国各展的前期(如故宫、敦煌)都没有过多的文字说明,相关图示也相应欠缺,比之先前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展陈,可谓存在不小的差距。成都开始略微改善,到清华、南京初步满足需求。但到了香港,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是每个/组文物都有自己的文字展板,展板一般还配有图示。两件文物还专门为小朋友配置了动画介绍。 

以蒂拉丘地2号墓出土的“君主与龙吊饰”为例,图中可以看到这件文物的展示用到了文字展板、触摸屏、二维码墓主介绍和背后的墓主复原投影。

这个展的触摸屏是一个亮点,可以在里面360度看文物的各个角度。19个触摸屏中大部分还做了“文化对照”,在触摸显示屏中放置了两个不同年代和地区的相似展品,可以进行比较。

众所周知的原因,香港历史博物馆此前受理工大“连累”在11月初关闭近两周。恢复以后博物馆的人也并不多,使得参观的舒适度要远好于2018年的“

奢华世代:从亚述到亚历山大”特展。

序厅

“古代文明对照”大屏视频

成都博物馆展厅入口处的“世界古代文明对照表”备受好评,也得到了后续各站各种方式的借鉴。这种对照让观众大致对这批文物所代表的阿富汗自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多元文明图景有个第一印象。这次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多元文明对照改成了大屏的视频,更加直观。

大屏还“友好”的标注了视频的时间以及最佳欣赏的位置,最佳欣赏位置一出来其实也就客观的将驻足/行走的动线标注出来。

阿富汗的“文明十字路口”一下子直观的出现在观众面前。

第一展厅

“法罗尔丘地”

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金银器展示可以直接开班让河北省博过来好好学习一下。独立展柜,柔和灯光,不仅仅能看的清楚文物的几何纹、动物纹,也非常利于拍照。(即使有反光和对面视频的影响,也都有可以规避的角度)

我特别喜欢的是这个展览配合展柜的科技展示手段。图片左手边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投影,核心是通过介绍这个发现地以及其代表的文明发展历程受到哪些文化的影响。比如投影显示法罗尔丘地受到苏美尔文明和阿姆河文明影响。这个投影每个展厅开始都有。

上图右手 5号公猪纹金杯残件边上就是之前说到的触摸屏,可以在里面360度看文物的各个角度。

第二展厅

“阿伊哈努姆”

传说中的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萨米尔汗1961年在此地狩猎时发现的遗址。这个展厅准备了日本制作的阿伊哈努姆街道和神庙的复原视频。在视频中,日本学者推断,其中最大的一座神庙,外面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建筑样式,里面却安放着6米高(据巨大的脚部大理石碎片推算)的宙斯坐像。

第三展厅

“蒂拉丘地”

整场展览中最出彩的部分,依然属于蒂拉丘地。

整体效果上可能略逊于南京博物院。但借鉴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展出方式(当然这种方式也是最便于设置展板),灯光的主角给了文物,暗色背景展出了大量金器灿烂的视觉效果,非常利于拍照。此外,不断变化的墓主复原投影,也给效果进行了加分。

展览永恒的主角——公元25至50年的蒂拉丘地6号墓出土的王冠

PS:这个展仍然认为蒂拉丘地的主人是大月氏,这个从名字的读音开始就充满了争议的古老民族。虽然这个展览的学术顾问是林梅村老师,但展板还是遵照传统,用的“Rouzhi”的发音标注。

第四展厅

“贝格拉姆”

这个展厅进门的视频是按照展厅中推断为公元一世纪的贝格拉姆遗址13号室出土的象牙饰件复原出来椅座的视频。这批发现的象牙雕板立面酷似古代印度建筑的样式,因此视频中推断原来的椅座上这些象牙雕版是有规律地间隔排列,每个门下都有不同活动场景的女子。

这个展厅布局的极其清爽,色调的饱和度也可以接受。

展览海报封面担当——公元一世纪的贝格拉姆遗址10号室出土女神雕像

第五展厅

“阿富汗珍宝的旅程”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站“阿富汗考古与艺术文献”单元,让人难忘的精彩的致敬环节——展示了那些陪伴这些珍宝颠沛流离的大箱子,上面的海关印戳记载着这一段难忘的旅程。

这次香港历史博物馆特别制作了一个12分钟的纪录短片,介绍当地人民从80年代开始为保护这批珍宝付出的心血和牺牲。

图版清楚的记录了展览的二十九站。我一直在想,几十年后,是否这次展览的全球巡展本身也被视为是一次行为艺术。一场充满着心酸的文物流浪,变成了全球博物馆的文化接力,对于公众陌生的阿富汗而言,能让更多的了解这个苦难的国度,也算是一场幸事。里面密密麻麻的中国博物馆的名字,让人与对面的保护过程视频一样,让人心生敬意。

正如中国美术报赵多多在成都站时候的点评:“阿富汗珍宝巡回展览,可以看成是一场现代行为艺术,我们不知道它们的下一站会是哪里,却知道它们的每一次亮相都会谱写出新的文明之歌。”

最大的期盼是真的有一天可以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中再次见到这批难忘、熟悉的展品。

“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 。”

文化不灭,国家永生

来源:看展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