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文化

二月二,为何龙抬头

临沂市博物馆

关注

来源:临沂市博物馆

今天是农历二月二,又叫“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还是民间俗称的“龙抬头”。

说起“龙抬头”,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理发”。在家禁足的N+M天,很多人摸着长长的刘海和完全无型的发型(尤其男同志),在自己“疫情之后最想见的人”名单中,默默加上了Tony老师的名字。没有Tony的日子,想他,想他……也可以变成他!

那么问题来了,“龙抬头”是什么意思?二月二龙为什么要抬头,我们为什么要理发?今天,临小博和大家一起解读“二月二”的文化内涵。

古老的二月二

农历的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亦称春龙节,春耕节,万神都会、土地神诞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会举行祈雨活动,以求一年吉祥丰收。

二月二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

二月二,为何“龙抬头”?

图为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翼龙”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此外,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也就是“龙抬头”前两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要在这天抬头升天。此外,这一天,人们祭祀龙神,则是因为从古至今,人们都对天气心存敬畏,而龙王爷则是天气的重要掌控者之一。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等。

这一天过后,农村逐渐进入繁忙的春耕时节,选种、踏田、开犁……

翼龙,图自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

天文中的龙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03月

春回大地之时,室女、天秤、天蝎、人马等星座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在中国古代,“二月二,龙抬头”便是指的这一组星。

当时人们用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兽,来指代天空的东南西北,而每一种动物又被分为七个星宿。以东方苍龙为例,它的七宿由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分别是龙角、龙身、龙尾等部分,其中的角宿就是这条龙的犄角。

农历二月初二的傍晚,苍龙的犄角刺向天空,它预示着春季的到来。

既然是犄角,“角”这个星官必然有两颗亮星组成,其中一个就是现在位于室女座的角宿一。另一个犄角星究竟是谁,古今的说法稍有异同。

按理说,早春东方升起的二星,必然是室女座的“角宿一”和牧夫座的“大角”星最为惹眼,因此远古时期人们觉得这两颗星就是苍龙的两个角。但后来人们觉得大角星距离这条龙实在太远了点,于是便选用了暗淡一些,但离角宿一不远的“角宿二”作为另一个龙角。

临沂市临沭清代天文图

二月二,剃龙头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北方过年有风俗,正月不剃头,生长了一个月的头发必须得在龙抬头日剃掉。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二月二,吃龙食

二月二,我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吃春饼、吃焖子、吃蝎豆等习俗。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龙抬头这天你理发了吗?

你们那里还有什么习俗?

责任编辑:谭文娟 SN19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