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文化

观察 | 艺术园区高质量发展探索进行时

新浪文化

关注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带动了很多新兴行业的产生与发展。其中,艺术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如今,无论是以旧工业遗址等为区位进行改造,还是依托高等艺术院校拓展空间,亦或是由传统的文化街区、艺术家村等为基点实现升级,各类艺术园区都在努力与所在城市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品牌效应最大化。

艺术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问题层出不穷:一些艺术园区以艺术为名,大兴地产开发之土木;一些艺术园区的发展流于形式,面临“有园无业”的窘境;一些艺术园区缺乏科学定位和合理规划,集聚效应不够突出;一些艺术园区先天不足,随时可能面临拆迁夭折……经历曲折、失败的情况也不罕见:北京798艺术区的几次转型探索、被誉为“南方的艺术航母”的深圳22艺术街区的没落沉浮、被诟病为“艺术家跨界搞出‘鬼城’”的“贺兰山房”等等,都成为人们观察中国艺术园区发展的典型案例。

在新的发展阶段,艺术园区如何吸取经验,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日前,第五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在江西景德镇举办,论坛围绕“社会效益与文化建构”和“艺术产业与文化内容”两方面,探讨了以文化为支点推动艺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并分享了不同地区的实践探索。

文旅融合 实现社群和业态聚集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云南文化产业的战略以旅游为依托,同时把艺术创意因素作为先导。云南省文旅厅副厅长孙炯以云南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中的文创园区协同构建为例分享了经验。2018年,云南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整顿旅游市场,在修复旅游生态的同时,云南旅游将打造新产品、新业态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出了“大滇西旅游环线”项目。通过打造3200公里交通线,串联省内特色旅游目的地,打造专属滇西的度假生活美学。同时,立足于省内特色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发展以“金木土石布”,即鹤庆银器、建川木雕、建水紫陶、瑞丽翡翠和各地刺绣、蜡染为关键词的特色文化产业,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激活更多动力源。其中如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已经成为集生态、文化、艺术、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集聚区。“要让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我们产业的支撑点,进一步推动文化产品、创意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相支撑、互相促进。” 孙炯说。

不同于自然资源秀美的云南,本次论坛举办地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江西省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将曾经的工业遗址打造成以陶瓷为名片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为全国文创产业发展升级的样板。2020年12月29日,陶溪川文创街区成功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子力用“灵魂”“留下”“生活”“社交”“可持续”5个关键词概括陶溪川层层递进的发展理念。具体而言,陶溪川将助力年轻陶瓷手工艺人发展作为灵魂主线,将发展模式从门票经济向“过夜”“创业”的产业经济转变,通过产业、政策支持,力求将陶溪川打造为“年轻人创业的延安”。“从8年前的55个摊位的年轻人,到如今已经聚拢了16000多名创业青年,其中93%来自外地,他们是我们的生力军。把年轻人聚拢干什么呢?干文化有关的手艺人的事,讲述手艺人的故事。这些年轻人来了,需要有更多老师、艺术家、大家为他们领航,因此我们想办法跟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清华美术学院等开展合作,2020年又建立了北京大学景德镇研究院。有了年轻人、文化人、高度学术性的机构,陶溪川就能不断地让产业更有可能性,让人群更有粘性。” 刘子力说,在此基础上,强化园区的社交属性,把园区打造成“以瓷会友”的社群聚集地,并通过做好艺术教育的商业落地,让园区内部的产业生态更有活力、更可持续。“聚拢意味着聚拢人群,也意味着聚拢业态,更意味着聚拢丰富的内容。”

产学融合 打造有温度的艺术社区

公共艺术如何介入文化创意园区,从而实现与城市的互动?中央美术学院国际金属雕塑创作营在山西大同和太原打造艺术产业园区的实践可谓是独辟蹊径。在大同,创作营团队策划了国际雕塑双年展、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和全国青少年雕塑大展等品牌,为当地收藏了将近700件中国当代雕塑。在太原,则通过集结国际和全国各大美术学院的青年力量,将工业废弃物转化为镌刻城市文化记忆的艺术品。这些作品的出现,为城市公共景观以及转型中的文化创意园区的环境,注入新的视觉形象和人文意义,同时也以艺术的方式把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结为一个新整体,激活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文化积淀,凸显工业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品昌认为,这些实践活动“既是教学活动,同时也是学术与产业普及结合的活动,是高等教育与地方发展的结合,是雕塑走向公共空间的最佳途径。由此大大鼓励了高校教师、学子把论文和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我们国家的城市文化做出贡献”。

谈到上海工业遗迹的转型,不得不提“红坊”,这个由原上钢十厂的老厂房改建而来艺术社区,因其独具魅力的创意办公和休闲商业的艺术氛围,承载了不少上海人的美好回忆。2017年,它在城市更新改造中与大家暂别。2020年的秋天,在经历了第三次变身后,“老厂房”正在逐步建起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新华·中央活动区。新一轮的华丽蜕变,使之逐渐成为有沉淀、有温度,融合社区生活、彰显人文气质的区域。基于自身艺术产业园区开发的经历,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郑培光指出,优秀的艺术园区实现了现代城市从空间没落、废弃、内容衰竭、停滞到启动并走向繁荣的再次成长。展望疫情之后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郑培光认为,园区租赁运营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内循环内容产业蓬勃发展,“艺术园区走向未来,应该打破边界,走向社区,成为有创意、有温度、有品质的城市艺术社区。”

科文融合 以科技转译艺术审美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如何通过数字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形成新的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在实践中正在试图寻找数字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契合点。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演绎的实践中,费俊首先明确了数字内容生产应聚焦线上线下的融合地带,内容传播应致力于创造超级用户体验。如在“城市博物馆”项目中,将文化记忆与其地缘关系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混合的城市记忆共同体,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将用户生成的民间传说等口传内容和城市中的遗失古建、历史人物等进行基于实境的重现、关联和融合,使大众可以借助移动端(智能手机、平板等)回到城市中去实地体验“城市即是博物馆”。在“时间的形态·京剧”项目中,通过对京剧大师的表演进行运动捕捉,把戏剧表演者在时空两个维度中所生成的姿态数据进行动态化和材料化的凝固,并运用3D打印形成雕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改变了艺术生产的方式。“演绎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创造某种价值,构建一种和当下年轻人能够理解的语言相关联的方式,不仅是传播,也可以与年轻人互动、被体验、被消费。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了更强的关联,这个关联可能是欣赏,可能是教育,可能是消费。所有这些新的被增值的需求,其实是通过数字化演绎实现的。”费俊说。

青鸟新媒体艺术艺术总监、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林俊廷创作的“鹤采”“新石头记”“华岩墨海”“故宫神兽”等作品,也体现了科技美学转译传统文化的创作思路,将仙鹤、太湖石、古砚、闲印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符号幻化为空灵梦幻的数字画面,借助大数据实时运算,让观众在与作品的互动中,唤醒更多的观看可能。在林俊廷看来,“未来所有商业都可以是文化载体。”这种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思路,在为新媒体艺术赋予文化温度的同时,也开启了数字文化产业新的发展可能。

空间融合 打造互为联系的诗意空间

如何营造符合创意产业园使用特征、场地特色、功能定位突出的外部公共空间,也是当前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与文博中心主任王铁华认为,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艺术产业园区大多是建立在工业遗产的基础上,但从建筑学本体的角度,还没有建设出让世界信服的范例。他建议,从建筑学中“透明性”的概念出发,展开对文化产业园区空间建构的思考。梳理了“透明性”在西方建筑史中的演进脉络,王铁华提出“透明幻想”对打造诗学空间的积极作用。“产业园区从资本的运营上考量,必然要牵扯到土地的平衡,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地方当然好,但文化产业园区大部分还是和地产模式割裂不开的,所以我们要建造的是一个新的场地。这个新的场地既要有大型公共建筑物的透明性,也要回到自我中心化的家宅场所里。” 在王铁华看来,空间的透明性最终应落脚到空间幸福感的营造,“建筑学的本体应该更多地创造出一些让大家感觉到幸福的空间。”

作为景德镇城市改造的参与者,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从“根源”和“当代”两条脉络梳理了御窑博物馆的设计思路:拱形的建筑形态取法自传统柴窑的建造智慧;南北向的建筑排列来自与自然气候的对话;新老窑砖的交替编织来源于当地的城市肌理。通过精密的空间组织和流线形态,御窑博物馆有机嵌入到周围的复杂业态中,重塑了人、窑、瓷的“血缘关系”。在朱锫看来,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就是试图重新挖掘景德镇气候的根源和文化的根源,有了地域文化的特点,有了重新创造的经历,建筑空间才能生长出新的活力。

圈层融合 以“跨界”“破圈”实现园区升级发展

虽然内容是前提,是艺术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好的运营系统和商业模式也必不可缺。文创产业最终要面向消费者,面对新的消费结构。在艺术产业介入城市更新的实践中,北京大栅栏改造项目开创了一种跨界模式。建筑方面,采用针灸式、微循环的方式激活街区,打造“微杂院”;商业方面,挖掘本地手艺人,培育精品连锁的业态,为社区发展持续供能;社区建设方面,打造参与式的社区活动,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形成新老群体融合共生的新社区。北京首创郎园是文创园运营知名品牌,在经历了“鱼塘生态”理念、“园区即社区”理念、“城市文化公园”理念几个阶段后,目前,首创郎园正逐步迈入打造“文化消费公园”的第四阶段。在首创郎园品牌总监宋秀平看来,这是顺应文化消费与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

选址在上海世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TeamLab无界美术馆则致力于提供优质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上海文化地标。品牌战略总监陈加佳从运营实操的角度介绍了TeamLab的品牌营销策略:通过主流媒体、城市大号、城市枢纽及核心商圈广告、名人(艺人)、KOL(关键意见领袖)、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品牌专场和异业合作等营销方式,TeamLab保持了较高的曝光度与消费者口碑。尤其在异业合作领域,通过开设电音、舞蹈、交响乐、沉浸式戏剧等专场,进一步拓展了消费圈层。

为什么说“最好的艺术产业园区不是园区本身”,它更像是艺术产业的孵化基地、汇聚之地、流通之地和服务之地。已有的实例或多或少都通过不同方式共同描摹出新型艺术产业园区的雏形。如何实现艺术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国艺术产业园区联盟会长余丁提出了五个方向:一是推动数字化新业态;二是支持产城融合新发展;三是聚焦区域融合新趋势;四是打造文旅融合新格局;五是创新运营新模式。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些还有待从业者们的实践和探索。

来源:文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