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剧看小说上头,为何故事的力量这么大?

新浪文化
话说,2021年已经过半,都有哪些好剧让你磕到昏天暗地?

电视剧《山河令》截图
是写意潇洒,让全球山人至今都无法下山的《山河令》?
还是把无数青年都看得潸然泪下,大呼“原来我们的考试重点,竟然就是他们一生”的《觉醒年代》?
又或者是《司藤》《御赐小仵作》……?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
阿信想问的是,为什么平时稍微多加一会儿班就会疲累不堪,黑芝麻丸往嘴里猛塞的你,一到看剧的时候就算熬上好几个大夜也会精神抖擞?
难道我们天生就喜欢“不务正业”?
当然不是!阿信今儿就来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层面,好好为你剖析:为啥故事的力量会有这么大!
美国历史上的“亚裔形象”
要弄清楚“故事”为何会让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我们得先从一个案例开始看起。
19世纪中后期乃至20世纪早期,以亚裔美国人为主角的故事极大影响着外界对他们的普遍看法。只不过,全都是负面看法。
在小说、广播以及早期电视节目中,有关亚洲人的原型形象数不胜数,不过最著名的要数以下两个。
1913 年,“傅满洲” 诞生。他是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小说中的虚构人物,阴险狡诈,冷酷无情,善于投机钻营。
傅满洲的出现反映了西方社会对神秘莫测的东方所抱有的深刻的怀疑情绪。
另一个经典的虚构人物名叫“陈查理”,是个辞藻华丽但句法混乱的华人探长。
他看起来矮矮胖胖,人畜无害,且总是为自己碰巧身为一个华人而感到愧疚和自责。陈查理代表了白人心目中理想的亚裔美国人形象:谦卑恭顺、不逾矩。

电影《陈查理在伦敦》(1934)截图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就此被点燃。美国民众早已通过影视形象种下的对亚裔的偏见终于被“证实”。
罗斯福总统签署了9066号总统令, 允许军队在未经审判或是未履行正规法律程序的情况下,将美国带有日本血统的12万人强制关押。
被收监者中的大部分人都出生在美国,其中一半还是儿童。

罗斯福发表演说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在做出如上决定时并没有依托数据。这一次,故事战胜了逻辑。
通过联想,美国民众失衡的大脑将恐怖故事转写成了亚裔“人人皆有”的罪恶。
在整个战争史中,这样的事件并不稀奇。要想让人们齐心协力共同去对其他人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讲述故事,讲述那些将他人妖魔化的故事。
但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学家却发现,从二战爆发到越战落幕,这期间的 30 余年见证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国内白人男性和亚裔男性之间的收入差距消失不见了。
在40 年代初期日裔遭拘禁的那个阶段,亚裔男性的收入比白人男性平均要低30%。但时至 1975 年,彼时的美国亚裔男性收入仅比白人男性低 5%。
许多经济学家,都曾在研究中发现,导致亚裔社会地位在美国日渐提高的,原因仅仅是:他们在美国社会受到的种族歧视减少了,亚裔在主流媒体的叙事之中开始被描述成“少数族裔中的典范”。
就这么简单而已?这背后的原理究竟是啥?
后叶催产素:故事操控我们观点、态度的原因
为什么故事有如此大的力量,可以操控人们的观点与态度?
2007年,克莱蒙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保罗·扎克进行了一次科学实验。他邀请一群观众戴着装备在影院中观看“007系列”中最新的一部电影。

2006年上映的《007:大战皇家赌场》海报
据他观察,当片中出现邦德与坏人斗智斗勇或是濒临危急关头的情节时,观众们的脑部神经“开始神奇地舞动起来”。
仪器显示,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会影响到观众的脑部活动。尽管安然无恙地坐在舒适的座椅上,但这些观影者却在脑海中体验着邦德的种种际遇。
当然,几乎所有人都曾有过类似的体验,比如看电影,看球赛,或是安慰朋友时。
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移情心理?为什么会把别人的感受移植到自己心中?

扎克博士的实验揭示了一些令人意外的结论。
引发这种情感映射的是大脑中的某种神经化学物质。它是一个小小的分子,学名叫后叶催产素。也就是说,令我们对他人的思想及观点保持开放心态的,正是这个小小的分子。
“当我们体验到被信任或是被善待的感觉时,后叶催产素就会出现,继而激励我们与他人进行合作。”扎克解释道,“因为它能提升我们的移情能力,使我们更容易感受到旁人的情感。”
这项研究的发现为人际沟通中最重要且最有用的技巧提供了神经科学层面的解释。
毋庸置疑,移情能力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一项重要能力。但它跟故事的力量有什么关系?
别急,让我们往下看。
在现实生活中,什么因素能让我们的大脑分泌更多催产素?
扎克博士又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两组被试者观看了不同的两套慈善宣传片,一个是以叙事线串联起来的小故事,另一个则没有情节。
在对被试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后,扎克博士发现,观看有故事情节的这部分人血液中的催产素含量更高。

这说明,有故事情节的影片会比起直接陈述事实数据的片子更能激发人们的行为和热情。
故事加剧了他们大脑中催产素的分泌。
尽管不是刻意为之,但他的确一不小心就用化学的方法解答了数百年来诗人们竭力歌颂的爱情之谜。
是故事让人们坠入爱河。是故事让人与人建立起联结,并且相互关心。
故事自有其威力。它们能促进后叶催产素的分泌,激发同理心,也能引起极端的恐慌。
善用故事力,黑石成为“人们最想加入的公司”之一
既然故事与后叶催产素有如此神奇且强大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利用好它们?
首先要明确一点,积极的社会交往会引起后叶催产素的分泌,使人们做出拥抱他人、表示友好,或是分享情感故事等举动。
此种情绪有助于在存在差异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个体之间建立联结。

下面让我们看看黑石公司的案例,以此来了解善用故事的实操意义吧。
黑石公司在推动人员多样性——涉及性别、种族、背景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上曾经用尽了心思。
对于形形色色的人而言,和平共处可能是个极其难熬的过程。假如你是团队中的少数派,你很可能会保持沉默。如果团队内部的紧张氛围过于浓重,那整支队伍都有可能陷入组织沉默。
黑石公司为提高团队成员多样性所做的一切努力只带来了一个后果,那就是,人们找不到归属感。
为扭转这个局面,黑石公司采取的最有力的措施,是教会大家通过分享彼此的个人故事来凝聚在一起。

通过讲故事,以及采取其他一些措施,黑石公司荣登《财富》杂志“最令人羡慕的公司”榜单,并且成为领英网站评选出的全球范围内“人们最想加入的公司”之一。
“你得让人们互相关心。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得靠饱含深情的讲述了。”
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把那些与我们关系紧张的人变得更有人情味,包括我们的搭档、同事、合作伙伴。
叙事性描述最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使他们变得慷慨大度。
自我与他者的界限正在此消融。当你的大脑中自然而然地分泌出后叶催产素时,内、外团体的差别也会消失不见。
最后,再告诉大家一点诀窍,还有研究显示:旅行和读书,都能让人们体验多元文化,聆听更多故事,是打开人们心扉的一种极佳途径。
可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欺我。
以上内容整理自《创新团队:打造一支能够改变世界的梦幻战队》([美]沙恩·斯诺著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6月出版),版权归本书及作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标明来源及出处。

为何众多团体与组合终会分崩离析?为何少数团队能取得辉煌成就?
真正的创新源自差异,团队的力量远远强于个人力量
科学作家万维钢郑重推荐 精彩诠释团队创新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