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文化

再见上海!音乐剧《大彗星》与45000位观众相遇过

澎湃新闻

关注

沉浸式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在百老汇也是创新之作,其在中国知名度远不如《剧院魅影》《妈妈咪呀!》等经典剧目,但在移植到中国后,却迅速成为不少观众的心头爱。

在与超45000人次观众亲密接触后,3月3日,《大彗星》在前滩31演艺中心落下帷幕,暂别上海。

演员不舍上海,全国各地观众来告别

前不久,《大彗星》发布了最后10场演出信息,全国各地观众赶来上海完成自己的“告别仪式”。有人首次观摩,有人已是六刷、七刷。

《大彗星》火遍各路社交媒体,随处可见潮人打卡。其微博相关词条浏览阅读总量达3051.4万,小红书话题浏览总量达211万,多篇笔记点赞量1000+。

热情观众还给出了让人忍俊不禁的统计数据:在舞会上棕熊和驯兽师对峙48次,阿纳托尔吻别吉普赛情人玛特寥莎和斯乔斯卡96次,演员合唱“安德烈不在这里”528次,阿纳托尔向皮埃尔累计借4800卢布……这些趣味十足的桥段,成为了观众难以忘怀的记忆。

从2023年11月集训到2024年3月收官,《大彗星》的国际化剧组已在上海生活、工作了4个月。收官轮每一场谢幕,现场都精心设计了小细节。尤其在收官场,皮埃尔一声号召,全体演员上演了返场彩蛋,将剧中“嗨歌”进行串烧联唱,带走伤感气氛,掀起欢乐的高潮。

库珀·戈丁扮演暖心大叔皮埃尔。11年前,他曾来华巡演,在附近古镇给自己和太太买了工艺手链,一直戴到今天。这次,他在上海享受演出的同时,也享受着生活,在豫园扮演财神爷,在剧院附近熟练点单各种美食。临别时刻,他恋恋不舍:“期待早日再回上海重聚。”粉丝却惦记着,“他在上海养的绿植和金鱼怎么办?”

少女娜塔莎的扮演者是百老汇新星纳奥米。她的天籁之音打动了很多观众,上海也打动了她。她至今难忘,初到上海,接机人员给送上的麦芬和咖啡,温暖味道让她爱上了这里,“之后,我熟悉了这座城市,融入了这里,喜欢上了这里的人。”

在演职人员通道,每天都有粉丝守候着喜欢的演员,等待签名合影。饰演“花花公子”阿纳托尔的迪恩·塞斯塔里,人气旺盛,总是友善地和粉丝见面,“和粉丝见面、签名,也是演出的一部分。小时候在百老汇,我也总会等喜欢的演员签名。我很想念家乡的朋友和家人,但我很幸运能在这里拥有如此多的拥抱和理解。”

不能永远跟着跑,要在同一赛道做事

《大彗星》载歌载舞、热热闹闹,不追求故事的复杂性,却后劲十足。在很多人看来,这部剧门槛不高,“多刷一遍,认知却能深一层”。

从好奇“风格怎么如此不统一”到叹服“原来每首都有特别设计”,音乐总监赵继昀经历了心路变化,“当你了解了人物后,自然会明白词曲作者戴夫的音乐语言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情感为什么要这么表达。常规的音乐剧,你都能预料到音乐走向,但这一部让人惊喜。”

资深音乐剧迷小应感慨,《大彗星》的编曲太有个性:音乐实验性强,但又非套路,听完后细品时很上头,“听觉上不那么讨好耳朵,但是作曲上相当精彩。”

“我们听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声音,证明了音乐剧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也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作曲家金复载说。

这是一部标准的沉浸式音乐剧。为了让观众强烈参与,制作方不惜血本,拆除了前7排的座位,同时设置“家族席”,观众能喝酒,还能与演员共舞。种种新意,都让人过瘾。

“上海版”《大彗星》由上海大剧院、西岸大剧院、长扬文化出品。中方导演周笑微很自豪,“除了故事和音乐,站在舞台上,目之所及都是中国音乐剧人的自主版权。”原版导演克洛伊·特里特担任“上海版”导演,屡屡为中国团队的创新兴奋,“来上海前,设计师用VR技术让我提前感受了舞台效果;视觉设计师叶子乐也颠覆了百老汇版的服装设计,让全员穿上高级时装,疯狂又大胆。”

22年前,在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音乐剧时,上海大剧院引进了英文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大家都等着看笑话,连赞助商都找不到。”《大彗星》出品人、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回忆,如今,音乐剧已经成为中国演出市场的重要力量,“我们用22年,走完了当时提出的中国音乐剧‘三步走’战略:引进、汉化、原创。”

最近5年,中国音乐剧市场越发内卷,上海大剧院决定再往前走一步,组建国际制作团队,由中外演员共同呈现全英文演唱版本,“我们学习百老汇的核心流程,同时也展示上海的制作实力和能力。这是一种互鉴的模式,希望能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换一换思路,解锁另一种新方式。”张笑丁说,“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更大的平台,不能永远跟着跑,而是要考虑如何更多地参与、要跟先行者在同一赛道做事。”

加载中...